AMEE Consulting Center
亞柏企管顧問
自由
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標
自由
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標
自由,在陀飛輪法則定義中,是一種比較類似思想家張佛泉於「自由與人權」中所說的,”消極自由”(強調人不受外在阻礙而行動)與”積極自由”(人不靠外在任何力量而自做主宰)的合成。因此每個人生命中的自由,並不需要別人的許可或加持,也不需要考慮到它是否符合所謂的社會道德標準,有沒有干涉到別人的權利或是自由。它是由個人所表現的主動情境,在不受外界其他因素所干涉下的自發型的隨心所欲、無拘無束。
由於自由在這裡牽涉到自身心靈層次上的主觀認知,因此它和公平一樣,是依照自己的標準及所處的層次而有不同的解讀。基本上,它是最能貼切地解釋我們內心需求或行動後面的動機,也是我們一生都在追求的終極目標。
至於我們為什麼會把自由看得如此之重,這可能和我們原來在出生時心靈就處於一種相對自由的狀態有關。當時,我們並沒有背負任何身體或精神上的人為枷鎖,因此不會考慮到,我們本身有沒有這個自由或權力去要求,只會單純的想什麼就要什麼。同時,在小小的心靈上也是無牽無掛的,喜怒哀樂隨心所欲,並不需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如何。
只是後來隨著年歲的增長,因為受周遭環境的影響,逐漸的我們就會有意無意的往身上加上許多世俗的負擔及想法,隨心所欲、無拘無束變成愈來愈遙不可及。由於天生的自由得而復失,因此在我們人生的本質上,想要回歸到原先起始的自由狀態,不但是符合自然的趨勢,也變成了一個極重要的人生課題。
其實說來也是宿命,不管我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,如何努力的追求各項需求,以擴大我們在身心上所擁有的自由度,到頭來,當生命來到終點站時,每一個人都必須放棄自己所重視的一切。這時,我們能遺留下來的也不過就是過程中對別人的影響而己。
假如我們深入的檢視自己內心強烈的渴望,我們會發現這些渴望背後的目的,或多或少都和自由(不論是形體上的,還是精神層面上的)有不同程度的關聯性。雖然對自由的追尋,是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,而我們也會想盡各種辦法,來追尋並完成它,但是仔細審視有些做法,我們可以發現,有時它們不但不能使我們的自由度增加(表象上或許可以),反而陷我們於更不自由的處境。
面對自由的渴求,我們可以用被動或是主動的態度來面對或是處理它。所謂被動或是消極的態度,意思就是說,對於那些可能會削減我們的自由度,或是我們可能妨礙別人的自由度的行為,要儘量的避免或縮減。這其中最佳的驗証標準之一,就是利用我們提過的「公平」考量,其具體做法就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。任何行為在我們做之前,若能以對方立場來思考,問問自己如果我們是對方,我們會喜歡這樣被對待嗎?則大部份會妨礙別人自由的行為就不會被發生。
而主動或是積極的態度,就是如何運用一些可能的方法,來滿足人們對於自由的需求。藉由滿足個人在財富、心靈、形體、關係、自尊這五大關鍵上不同的需求,增加自己的影響力或是價值,進而獲得利己利人的成效。
因此,如何避免自己或他人可隨心所欲的範圍(自由度),因為某些行動而被縮小,同時藉由某些行動,擴大自己或他人可隨心所欲的範圍,就可以發掘出其中隱藏的巨大機會,讓不同的人都能依自己的信念而更加的自由自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