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心靈

需求心靈的自由可透過宗教上的寄託,或是精神上的寧靜與自主性的付出來展現。

    需求心靈的自由可透過宗教上的寄託,或是精神上的寧靜與自主性的付出來展現。

    藉由宗教上的信仰,人們相信神祗已經為自己安排了最好的道路與歸宿。因此,凡事只要盡人事就可以了,不須要有太多的得失心態。同時,經由宗教儀式中的禱告,信徒們可以獲得到心靈上的寬恕與平靜,減少自身的罪惡感與生活中的苦難。而生命結束後的最終去向是取決於上天神祇的公平判斷,不是個人的好惡所能決定的。因此,在人生道路上的重擔與責任,都會有上天來替我們扛下來。有了靠山,精神上的負擔與壓力自然而然的就減輕了,而個人的自由度也會因此而有所增加。

    有關個人精神上的自主性付出主要是表現在愛及個人意見的發紓。依照著名的美國心理醫生Scott Peck所提的,愛是為了滋養個人和別人的心靈成長,擴充自我的意願。因此,它是一種個人影響力的延展。而藉由創作、演講、對談等個人意見的分享,喬中覺得,也可以擴展自己的影響力,讓個人的想法飛揚。因此,這種自主性的付出,無形中也增加了個人精神層面上的自由度。

    至於許多藉由身心靈上的活動,像是瑜伽、冥想、打坐、練氣、等等,其主要的訴求也是藉由自我或導師的開導,集中身體及精神上的力量,來釋放心靈上各種像是壓力、恐懼、衝突等負面情緒,清除心中不必要的限制與障礙,以便增加自己的幸福感,同時獲得內心的寧靜與祥和。

    雖然宗教信仰方面的活動,以及個人精神上的分享與付出,可以滿足自己心靈上企求更自由自在的願望,增加關係與自信等精神方面的滿足,同時可以減少對實體物質,像是財富、形體之類的追求,但是就像是一把劍的兩刃一般,追求心靈自由的過猶不及,會在不經意之下傷害了自己的自由度。譬如說,過多的宗教投入與寄託,或是強烈地追求內心的平靜之類的行動,都有可能造成自己思想或行為上的無法自拔、走火入魔,喪失了自我判斷與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
    這種情形不但會被有心人士所操弄,讓自己未來的行動受到控制,而且反過來,也可能會強加自己的思想在別人身上,視其他不認同的人為須要被“教化或拯救”的對象,以至於損害了他人的自由而不自知。同樣的,無節制的愛與自身意見的分享,除了可能激起自己內心怕被拒絕的恐慌外,也可能會造成他人被強迫接受的精神壓力。

  五大金鑰:
bottom of page